「善哉大丈夫,能了無常路,棄俗取泥洹,希有難思議;毀形守志節,割愛侍師親,出家弘聖道,誓度一切人。」
「金刀剃下娘生髮,除卻塵勞不淨身;圓頂方袍僧相現,法王座下又添孫。」
多麼熟悉的圓頂開示法音,激盪在夙靜的大殿裡!不捨的回憶,頓時湧上心頭,但如今,人事已非。
那年家逢巨變 ——小弟往生,讓整個家裡陷入愁雲慘霧之中。「無常」真的是非常無情,它所牽引的椎心之痛,實讓人難以承受。但人生際遇就是如此的微妙,正當自己對生命充滿疑問時,因緣際會之下收聽到師父在電台的弘法:「人生再怎麼快樂,還是無常,只因生命不是本身能控制的,無常日日在遷流變化,唯有修行,才能消除痛苦……」師父的法語珠璣,即在我荒蕪已久的心田上,種下了一顆佛種子,也因此開啟了與師父之間的法誼因緣。
隔年我就皈依了三寶,因為渴求佛法,進而參加各項的修行法會。印象當中最深刻的是八關齋戒。戒會當中,因各階層年齡的人都有,師父仍以他一貫幽默、睿智又風趣的方式,運用祖師大德的公案巧以譬喻,
抓住了戒子們的注意力。從大家快樂、滿足的神情中,讓我深深的體會到 ——師父曼妙、輕快的地鐘聲,引領大家進入念佛三昧中;而師父的法,更契入每個求法者枯竭的心靈;如沐春風、如飲甘露,一音說法,足令老少均得法益。民國八十一年,福德因緣具足,於是在師父的座下剃度出家。
圓頂後,師父就給了我一個觀念:「初出家應該從大寮先做起,以前的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屈身在大寮,一做幾十年,所以在大寮磨練,是去除習氣、培養耐性最好的一個地方。」
師父更常說:「修行不是只管自己念佛、持咒,什麼都不管,凡事都要學,無論粗鄙的、細膩的,只要常住有需要就得發心去學、去做,不能自私的只為個人想。」於是接受師父的安排,進大寮領飯頭的執事。民國九十年,因為一慧師兄腳受傷,於是接領侍者的工作,一直到九十七年才換領其他的執事。
剛接侍者工作時,因為師父的起居作息不清楚,時刻帶著戰戰兢兢的心,怕做得不好、不對……於工作期間內,才知道師父是個非常節儉、惜福的人,連洗澡水也不浪費,都留著沖馬桶。大熱天裡,雖裝有冷氣空調,卻也從不用,就連電風扇也難得開。每日的日曆紙更是捨不得扔掉,都留下來作便條紙。師父說:「能用的東西就不要浪費。」一生律己寬人,是徒弟們都看得到、感受得到的。
師父平日不多言語,生活作息也很規律。師父常說:「課誦是出家人的本份。」所以,近五十年的出家生涯,無論法務多忙,縱使熬夜,但只要香?師父一打板,習慣性的就起床梳洗進入大殿早課(不會因為夜晚?睡好,就懶惰不起來或多睡一會兒)。早課完一定去運動,師父說:「一天?運動,就覺得渾身不舒服。」年年如一日,是師父異於常人的毅力。
講經弘法時,師父曾提過:「講經的法師,一天能食三兩金。」但實際上,師父平時粗茶淡飯,不喜歡外出用餐,有時信徒好意的邀請,常被師父委婉拒絕。若為了法務或應信徒禮請外出辦事,只要時間來得及,必定趕著回寺用餐。師父總是說:「還是回寺裡吃飯比較習慣。」雖然大都是臨時決定回來用餐,但是大寮準備飯菜的師父卻忙得很開心 ——這又是師父的另一種身教,教我們不要有藉口常往外跑、往外攀緣。
師父更是一本活字典,哪裡有不懂、有疑問,只要請益師父,就一定能得到答案。師父常說:「不懂的就要問、要學,有疑才會有悟,凡事給自己機會,只要有心,?有事是不能完成的。」嚴肅的外表下浮現的是體諒和寬容的笑容。師父有話說話,不會隱藏自己的不懂。記得有一次,師父就毫不諱言的對信眾提及:「你們想知道的,一定不吝解答;不確定的,也必定竭盡所能尋找資料、請示高僧大德。」飽讀經書的師父,除喜讀歷史書籍外,對時事亦極關心,尤其保有赤子之心,對布袋戲非常有興趣。(我想這應該是師父放鬆自己,去除壓力的另一種興趣吧!)
年輕時,師父就曾經到過大陸、印度朝聖,所以常有信眾請求師父帶他們去朝聖。每一次的朝聖,師父總是帶著慎重、小心的態度,直到大家平安回國。不管是朝聖或是參訪,每日清晨,師父固定會作課誦經,以求當日行程圓滿、順利。回到住宿的飯店,不論多晚多累,也必會作課誦經才上床休息。師父常說:「帶團出門壓力很大,凡事除必須謹慎很有責任心外,也?有辦法像別人一樣的放鬆。」——這就是師父。
師父行事一向磊落光明,有話說話不會拐彎抹角的罵人,一生為佛教、為眾生,卻遭受不少的誤解和毀謗,師父卻從不辯解,也從不對徒眾抱怨;有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心,寬廣不計前嫌的氣度。任侍者期間,未曾從師父口中聽聞他對任何一位法師大德的批評,更不曾聽過對人眾任何缺失有詈責的言語。即便是遭受再大的打擊,師父仍舊做他該做的事、看他的書、處理寺務、法務、講經開示、接見信眾乃至吃飯……一切如常。
師父的法緣相當殊勝,遍及海內外,所以一年難得幾日賦閒在寺,總是處處講經說法、弘演毘尼、處 理各寺院的問題。平時除致力於公益慈善、賑濟貧窮、幫助低收入戶外,為續佛慧命、培養僧才,更應各學院之請講課。回想師父畢生的心願,除整建慈雲寺外,更想興學育才,為楠梓地區成立一個具有規模的圖書館,以嘉惠當地!
每有人請師父作弔詞,師父常心有所感而言:「看看他人死,我心熱如火;不是熱他人,看看輪到我。」也常要我們時常自我警愓。
七月中旬,師父於屏東南光寺做為期三天的弘法演講時,當時身體就略感不適,但是師父卻仍然暫忘法體的不適,呈現最好的一面於人前。七月下旬,師父身體不適入院治療;這期間,對師父、對我們都是一段痛苦的煎熬。師父在院裡接受醫治,寺裡大眾開經禮懺,期望師父法體趕快康復……
雖說佛經講「無常」,要我們去認識、了解和接受;但是,當它真的再一次來臨時,那種手足無措、難以言喻的椎心之痛還是令人無法承受。
八月二日早晨七點多,師父度世因緣已盡,安詳的捨報往生了。師父走得那麼早,心裡真的毫無準備,情緒幾乎失控,忍不往的淚水直落下來。雖然無法承受,但還是得面對事實,謹記師父生前曾提過的:「以後若往生,一定記得持念觀音菩薩聖號!」
師父圓寂之後,要做的工作實在很多,所幸有諸山長老和師伯們的幫忙,才不致於手忙腳亂。三日上午八點,延請了中長老、淨心長老、峰淨長老為師父舉行封龕儀式,並請了中長老為師父說法封龕。之後,在長老們的帶引下,於聖號聲中大眾依次瞻仰師父慈顏 ——那莊嚴如昔的面容,似在熟睡當中……望著眾人
掩面哭紅的雙眼,再也忍不住勾起對師父深深的思念 ——頓時眼前一片迷濛,淚水潸然流下……於後,大眾強忍悲痛,二六時中輪班念佛……念著念著,不自覺的眼眶又會佈滿淚水,只能一再強打起精神,拭乾眼淚,再繼續念。
讚頌會是日(九月六日),從早上七時至下午一時起龕發引前,哀悼禮敬的人潮不斷的湧進寺來。雖然師父生前曾提過,身後不需要任何的儀式,但是當天所有的感懷追思,都是緇素弟子出於恭敬之心而為之的。而且師父生前節儉惜福、淡泊名利、不與人爭,雖年幼就出家,但師太教導嚴謹,生活又清苦,還仍能好學不倦、勤求佛法,今日的人潮實見證了師父的種種德行感人。
二時左右,鐘鼓齊鳴,師兄弟們跪在大殿前替師父向佛菩薩告假。此時,心中交織著思念與悔恨,淚水爬滿了臉龐,而淒涼和無助化為沉痛的吶喊 ——「師父!您可聽見?今後若遇挫折,再也?有師父您為我們開導了……」右繞三匝,師父的禮車緩緩地出了山門,步道兩旁擠滿了人潮,眾人長跪合十,哀慟之聲撼動了天地。此時,天空開始飄下了細雨,彷彿天地也與我們同悲,空氣中更顯得悲沉、淒冷。而前往荼毘場途中,天色一片昏暗,灰雲似乎無意放晴……腦子雖昏昏沉沉,但心中菩薩聖號不斷,只見車窗外依然飄著毛毛細雨……三時左右抵達枋寮進行荼毘,眾人哀悽的跪送著等待靈柩移入火化爐中,在本覺長老念誦偈文之後,只聽得一聲:「燒!」師父的法體即化作縷縷的輕煙在細雨中,裊裊的飄向天際……
《法句譬喻經》言:「合會有離,生者有死。」佛陀也曾說過:「生和死,有如日出與日落;現在來,現在去。」
午後的荼毘場外,雨仍舊下著;伴隨著陣陣的涼風,更加深了心裡的愁悶與哀慟……
師父圓寂之身後事雖已忙完,但大家每一提起就憶及師父生前的種種,總是會忍不住而哽咽,久久不能言……
師父走了,縱有再多的傷痛和不捨,還是喚不回師父。但是,面對各界的關心,如何光揚師父的遺願,如:整建慈雲寺、興學育才與成立圖書館等,以完成師父生前的心願,想來才是最重要的,也相信這才是師父所樂見的。
師父常說:「拿得起,放得下,這就是佛法。」師父的示現無常,正如當頭棒喝般的叫醒了我們!今後再也?有安全的羽翼可依靠,是該長大了!但是感覺中,師父並沒有離開,其精釆的身影,饒富觀察、敏銳的眼神正看著我們!而智慧的法音、日常的身教、言教 永遠在身邊!因此,若不趕緊遵循師父的足跡急起直追,等師父再來示現人間時,恐將永遠跟不上。
末了,期以師父的自勉文與大家同霑法益:「人生在世,當修養自心,無令瞋恨,勿出惡言,凡事以忍為本;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忍之為德是眾善,行所不能及而能行;忍則無瞋怒之心,此則名為今上士。古賢尚以忍忍忍、耐耐耐,能忍能耐是安泰,不忍不耐生禍害而自勉,我人寧不學而效之焉?」 |